烘烤脫脂大豆片

烘烤脫脂大豆片,亦稱脫脂大豆片(烘烤),是以脫脂後的大豆粕為原料,經過適當的烘烤(熱處理)步驟製得的片狀成品。此產品保留了大豆約50%的蛋白質與豐富的膳食纖維,並因經過烘烤而具備良好的儲存穩定性與鈍化的酵素活性,可直接作為提供質地與營養的食品成分,或作為生產脫脂大豆粉、組織狀蛋白(TSP)及萃取蛋白(SPC/SPI)的基礎原料。

nutritious icon

穩定蛋白質與纖維來源

含有約50%的植物性蛋白質與膳食纖維,經過烘烤處理酵素失活,易於儲存與應用。

cookie with crunch lines icon

提供酥脆或片狀質地

直接添加於食品中,可賦予獨特的片狀結構或烘烤後的酥脆口感。

discount icon

高性價比的營養強化選項

作為大豆加工的中間產物,能以高性價比增加產品的蛋白質與纖維含量。

Flat lay showing baked soy flakes and a granola bar grouped in one area, distinctly separate from a small bottle and dish of soy sauce in another area

產品應用

烘烤脫脂大豆片可直接添加於早餐穀物配方中,如混合穀片(Granola)或片狀穀物,以增加產品的酥脆感、片狀質地及蛋白質、纖維含量。在營養棒或能量棒中,亦可作為主要的固體成分之一,提供結構、咀嚼感與營養價值,是兼具功能與營養的基礎原料。

在部分烘焙產品如餅乾、多穀物麵包或司康中,可將脫脂大豆片作為一種額外添加原料,以提供視覺上的顆粒感與實際的咀嚼口感變化。它也可以撒在表面作為裝飾或增加酥脆口感的配料。其烘烤過的特性使其在烘焙過程中能保持一定的完整性。

在部分特定豆製品加工或發酵應用中,烘烤脫脂大豆片可作為基礎原料,用以部分替代傳統使用的整粒大豆或粗磨豆。其優點在於提供穩定、已脫脂且富含蛋白質與纖維的基質,便於標準化操作與儲存。例如,在某些改良式發酵食品或作為製作特定植物性產品(如素食餡料)的原料時,可利用其片狀特性與營養組成。相較於直接使用大豆,更能精確控制最終產品的脂肪含量。

技術規格

氮溶解指數(nitrogen solubility index, NSI)

20% – 30%

蛋白質

> 52%

脂肪

< 1.2%

灰份

< 6.5%

水份

< 11%

其他資訊

原產地

中國

包裝

50 kg

保存期限

18 months

保存條件

避免陽光直射,相對濕度不超過 80%

常見問題

主要的差別在於物理形態。豆片是脫脂後、經烘烤但未經精細研磨的片狀;豆粉則是豆片(或豆粕)經過精細研磨和過篩後的粉末狀。豆片適合直接提供質地或作為後續加工原料,豆粉則易於分散混合於各種配方系統中。

作為脫脂產品,其殘餘脂肪含量非常低,通常規格要求在 1% 以下。

不具有。標準的烘烤步驟會使大部分天然酵素失去活性。如果您需要具有酵素活性的產品,應選用我們另外提供的「酵素活性脫脂大豆粉」規格。

雖然經過熱處理,但脫脂大豆片通常是作為「原料」使用,而非即食食品。直接食用的口感可能較硬,且風味單一。它更適合添加於其他食品中(如穀物、營養棒)或進行後續加工。

歡迎直接聯繫我們的業務團隊或技術支援部門。您可以透過我們的官方LINE帳號、電話或電子郵件提出需求,我們將盡快為您提供樣品、詳細的產品規格書、安全資料表及其他相關技術資訊。

烘烤對於溶劑萃取法生產的脫脂豆片是必要的步驟。主要目的有三:1) 去除殘留在豆片中的萃取溶劑(如己烷);2) 鈍化天然存在於大豆中的酵素(如脂肪氧化酶、脲酶)與抗營養因子(如胰蛋白酶抑制劑),提高產品的穩定性與營養利用率;3) 賦予產品一定的烘烤風味。

在台灣食品成分標示中,若作為直接添加的成分,可標示為「大豆片」、「脫脂大豆片」或「大豆」等。因其來源為大豆,須加註過敏原警語(例如:「本產品含有大豆及其製品」)。最終產品的標示建議參考最新食品法規。

我們供應的烘烤脫脂大豆片其顆粒大小為 90% 通過 5 mesh 但保留在 16 mesh 篩網上。雖然在此範圍內仍呈現不規則的片狀而非均一尺寸的顆粒,但此規格已能滿足多數直接添加或後續加工的需求。若您需要更精細的粉末或固定尺寸的顆粒,則需考慮脫脂大豆粉或大豆碎粒(Soy Grits)。

其吸水性中等,不如精細研磨的大豆粉來得快,但仍能吸收一定的水分。其吸水後不太會形成糊狀,而是保持片狀結構,這也是其能提供特定質地的原因。